但斌“空仓”、外资半仓、量化满仓,各路机构如何看待市场前景
近期,一则私募大佬疑似空仓的消息引发关注。
东方港湾掌门人但斌上周被曝出“疑似空仓、产品净值零波动”,随后,第一财经记者电话联系了但斌,他表示,目前仓位的确比较低,大概在10%。
那么,在当前国内外局势不稳定、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各路机构是如何看待市场前景的?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后发现,除了近乎空仓的但斌,多数绝对收益的私募或外资机构都处于半仓的状态。“去年12月各机构仓位都很满,因为考虑到美联储可能要到2022年6月才加息,国内仍有缓冲机会,再加之市场对宽松政策预期较高。但乌克兰局势的爆发令人始料未及,美联储也已经开启加息,目前我们保持四五成仓位的防御态度,否则组合波动会很大,仍需要观察‘政策底’的到来和海外局势变化,但也不能把仓位降得太低,因为‘后疫情时期’的不少机会仍存。”凯思博中国股票投资总监徐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相比之下,此前饱受市场诟病、被认为导致市场下跌的量化却多数满仓。“量化永远不会空仓,断电也不会空仓。量化Alpha策略追求超越基准指数的,这类策略由于股指期货对冲头寸的存在,其实也一直都是满仓股票的,量化多头策略也是国内主流量化策略。”某头部量化机构人士对记者称。
由于机构策略性质不同,它们的仓位情况亦不同,但投资人士的态度仍较为接近。随着3月16日起的“空头回补”告一段落后,市场重归震荡主线,真正长线做多的资金尚未明显加仓。不过,随着支持政策加速传导、行业监管政策趋于明朗化、疫情防控推进,多数机构仍看好中国市场的机会。
股票多头半仓观望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私募大佬但斌旗下上百只产品疑似空仓或轻仓运行。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自3月以来,但斌旗下产品均已更新了3次净值,但几乎所有产品的净值波动都趋近于0。而其他更新净值的私募产品,受3月市场大跌影响,均出现大幅回撤。
因而,媒体和投资人推测,可能早在2月底,但斌就已经大幅降低仓位,而上一次但斌疑似空仓还是2018年下半年。不过,当时短短半年后,市场就在极度悲观下启动了长达2年多的牛市。但斌也大幅提高了产品仓位,净值不断攀升。
对此,但斌近期也在个人微博上回应称,“东方港湾经过2008年与白酒危机之后,在我们卖出原则里面加了一条‘遇到系统性风险’也会考虑卖出暂避,2018年修订的《时间的玫瑰》里面也有谈及。今年以来乌克兰局势及之后的衍生风险是我们的聚焦点,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思考。”
这也相当于间接承认了空仓的事实。他还自我反思称:“从2021年2月始至2022年2月,整整一年我们的A股与港股投资做得非常不好,我常常自责也经常反思、思考——投资理念交织社会环境的变化该如何进行投资取舍。”
不过,空仓仍是少数,据记者对多家中、外私募机构的采访,即使持防御性态度的机构,仓位普遍也在四五成。
内地某头部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港股早前遭遇国际资本做空,估值严重低于基本面,可以看到离岸市场有机构到处借股票砸(融券卖出),也有机构为了自救而融券。但由于3月16日下午六部委强势发声,这也导致众多空头只能平仓,而这种平仓带来的反身性是巨大的。”他也提及,目前仓位在四五成左右,“空头回补”行情结束后,仍要观望后续国际形势的变化。
据记者了解,3月16日开始,在逼空行情下,对冲基金主要购买的标的就是腾讯、美团、快手、B站等,大多数操作是用来回补他们3~4天前的卖空仓位。但大型机构的长线多头资金现在还在进一步观望。
富达国际亚洲股票投资总监缪子美对记者表示,近期,投资者被两种不确定因素扰乱:一个是“黑天鹅”,即俄乌冲突;另一个是“灰犀牛”,除监管政策的持续调整外,中国可能还面临疫情反复以及在美中概股退市等不确定性。
多数量化仍满仓运行
相比起多数绝对收益的私募机构,量化策略多数满仓运行。
“量化多头策略一般都是满仓运行,这也是国内主流量化策略,这类策略是追求超越基准指数的,而且已经在期货市场对冲了,因而永远都满仓。”某量化人士表示,“比起量化,A股杀跌的主力可能更多是私募多头、公募‘抱团者’以及设定了预警线止损线的专户产品等。”
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市场的杀跌,各界将目光都聚焦在了量化策略的回撤之上,但随着量化规模的攀升,持续取得去年二三季度惊人的涨幅本来就并非易事(不少策略年化收益一度飙升至超过60%的水平),一些追踪指数的量化指数增强策略出现回撤也是正常情况。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2月,量化各策略的平均收益均收得正值,其中股票量化策略业绩恢复明显,2月的平均收益达到了3.33%,近一年的平均收益升至13.54%。多以股票为重点配置对象的量化多策略也受益回暖,单月平均收益达到了2.12%,居第二位。相比之下,由于商品期货的行情略有降温,管理期货量化的表现稍逊于上月,单月平均收益录得1.24%。
虽然,量化各策略业绩修复趋势明显,但在量化私募机构方面,幻方、九坤、灵均等头部机构也有部分产品净值有待进一步修复。其中,幻方量化在Wind有业绩展示的189只量化产品中,有62只产品的最新净值低于1元。这也说明这轮始于去年的私募回撤危机还没有消退。在此背景下,有业内人士强调,任何策略都有周期性,而量化机构的规模也需要与策略容量、投研能力、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相匹配。
事实上,在海内外市场饱受诟病的高频量化在中国很少见,更不用提毫秒级的超高频,这种被称为“割韭菜”的策略更多在美国市场。鸣石投资创始合伙人房明对记者表示,中低频是主力军,中国量化行业要崛起,中低频的赛道必须走起来。目前的挑战在于,比起欧美市场机构当道,中国仍是散户主导,部分机构海外高杠杆产品业绩一度大幅回撤引发轩然大波。“理论上杠杆本身不是问题,尤其是海外市场融资成本很低,但关键是客户很少意识到杠杆的风险,买时更看重的是收益,并认为可以忍受回撤,但当回撤真实发生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关注国际形势、静待“情绪底”
整体而言,目前投资机构仍在等待“情绪底”的到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尤为关键。
就国内情况来看,缪子美表示,进入2022年,中国仍然处于宽松的政策环境中。根据截至2月底的各项数据包括工业生产、发电量和在线销售等都显示出强劲持续的增长势头,实际表现均优于预期。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持续反弹。但目前来看,近期政府为刺激房地产需求出台的措施,例如有针对性地放宽房贷利率等,其成效仍需观望。
相比之下,海外已开始收紧货币环境。目前,全球通胀形势进一步加剧,美国的CPI和PPI都创了40年新高。“二战后可比的通胀只有1972~1982年的通胀,但是那次通胀旷日持久,对全球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道琼斯指数1973年1月最高点为1067点,但是到了1982年8月低点只有776点,十年时间道指没涨反倒下跌了27%。”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上周,油价不知不觉地又摸上了110美元/桶,各大机构认为,本轮油价创历史新高是大概率事件,即150美元/桶上方。油价的快速上涨带动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上涨,农产品价格也在不断攀升,美国的CPI在2月的7.9%之后还会继续创新高。
3月时美联储仅加息一次25BP,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已经飙升至近2.5%的阶段新高。高盛认为,今年还会加息6次,未来不排除会出现一次加息50BP的可能性,预计2023年的最终利率维持在3%~3.25%。今年5~6月开始,美联储还可能将开启每个月600亿~800亿美元的缩表计划,若果真如此,速度将是上一次缩表的两倍。
吴照银认为,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未来一年半时间将会上升到2.75%~3%。对比历史上联邦基准利率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大概在今年底明年初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会上升到3%以上。届时,中美利差持平甚至倒挂,未来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