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多人的“大杂院”,如何成了网红打卡地
原创/佟西中
北京石油共生大院,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石油工业风,设计感时尚感十足,颇具798艺术区的神韵。院内咖啡厅,书店、电影院、学校,以及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然而三年前,石油共生大院还是一副脏乱差的模样,尤其是西北角区域,脏水遍地肆意横流,也没有路灯,下雨后特别泥泞,甚至有居民说像“贫民窟”,看过一眼就再也不想到这。
石油共生大院 院内一角 图片来源: 学院路街道
2021年北京市评选100个网红打卡地,石油共生大院位列其中。不少网友游客游览北京时也会到此打卡留念。
石油共生大院是如何华丽转身的?
从没人问到有人管
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存在着大院文化。大院内,同机构或同系统的人聚居在一起,内部如同“小社会”,机构设施齐全,自成一体。石油大院(石油共生大院前身)就是其中之一。
石油大院始建于1953年,最初是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前身)校区,后来石油学院外迁,国家部委改革、企业改制,石油大院逐渐成为拥有4家产权单位的“大杂院”。分别是:石油大学、中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化工科技总院,以及石科院、石油大院两社区,一所小学、一所中学,拥有居民3万多人。
由于产权复杂,大院西北角出现了“四不管”地带,不少违建,有汽修店、小餐馆、快递中转站聚集于此,且最为“脏乱差”。
自1981年以来,居民姜明杰就在大院居住。在他的印象中,西北角是最“脏乱差”的地方,没有路灯,下雨后特别泥泞,特别破像“贫民窟”。
居民闫建辉在石油大院住了十几年,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西北角这片区域有洗车的,一下雨就污水横流,一直如此,“只要看一眼,你就再也不会想去那了”。
学院路街道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建忠参与了石油共生大院疏解整治全过程。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对大院西北角疏解整治前,街道主要领导以及工作人员都对周边产权单位进行了多次走访调研。他们发现,各单位领导都认为大院西北角脏乱差问题严重,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许多居民也曾反映过,但是因产权多,不属于同一系统,协调难度大等多方面原因,未能进行有效管理。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年9月,有关北京的总体规划获得高层批复,首都明确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北京市及各辖区根据定位开始“疏解整治促提升”。
由此,2018年海淀区开始疏解整治,提升首都功能,学院路石油大院成为疏解项目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大院产权复杂,上述几家产权单位多有将旗下房屋、门面外租。此外还有不少违章建筑。
开始整治后,院内所有违建乱建都需拆除,汽修、喷漆、快递、小餐饮都需腾退清理,安全隐患问题需要清理,而现实更为复杂,每家产权单位都有自己的利益。
比如,不少商户租约未到期,如果腾退将面临违约赔偿。谁来赔偿?有的租户即使获赔偿也不愿搬离。不少人在大院居住超过20年,在心理上不愿意搬走。
此外,从行政级别上看,学院路街道办只是处级单位,上述4家产权单位都是局级单位。4家产权单位内部,上下级也需协调。
学院路街道决定从上述4家产权单位入手,一家家沟通,同时分别与违建者、商户、住户沟通。为践行共建、共享、共生的理念,前期也对居民进行多方调研。
从2018年开始疏解整治,至石油大院真正动工,沟通过程耗时超过一年半,将近两年。
对当地街道来说,抓手有两个:分别是“地区大单位办公室主任联席会”和“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据张建忠介绍,“地区大单位办公室主任联席会”提供组织基础。联席会有固定章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整合资源、互通有无,已经开了十几年,各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们彼此间都非常熟悉。
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是以地区党建为统领,每年开会两次,主要协调研究本区域内的大事。海淀区每位区领导联系一个街(镇),任协调委员的主任,学院路街道协调委员主任由区长担任,区域内大单位的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任委员,这样在领导层面可以取得共识,在工作推动方面也更加有力。
张建忠说,如今机制更顺了,办公室主任联席会已成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二级机构。各单位办公室主任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难
回想当初的协调过程,学院路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科长王翰林感叹,“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难”。王翰林参与了当初的协调工作。当时他是共生大院建设领导小组现场指挥联络员。
据王翰林向中国新闻周刊讲述,在大院整治过程中,“谈”是比较耗时的,先与各单位进行13轮谈判,取得共识。先由政府投资,后期引入社会组织低偿运营。
与此同时,坚持共建共享共生的理念,照顾各家的利益,每个单位拿出一小块“蛋糕”,同时能吃到别人家的四五块“蛋糕”,这样就有了合作基础。
王翰林举例称,中石化化工科技总院以前是没有食堂的,改建后就可以为他们的员工提供一部分早餐和午餐,为他们解决问题,利益共享就有了合作基础。
但如果没有利益共享,谈判就可能遇到困难,中国石油大学就是其中一例。石油大院以前是石油大学本部,石油大学搬走后,几乎没人留在石油大院。王翰林说,但很多校友对石油大学本部有感情,校庆时都会到石油大院看看。于是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做工作。
在整治疏解过程中,最令王翰林印象深刻的是与汽车修理厂石老板的谈判。最初接触时,石老板态度就非常不好,双方进行了6轮谈判,协议依然没有达成。
“后来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联系我们,我们就想到用舆论来推动工作。让大院居民充分讨论,那个汽修老板还是最后一个出场的。”王翰林说。
《向前一步》是一档在民众与公共政策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节目。该期节目播出于2019年11月,律师、评论员、心理专家、公共政策专家以及居民均有参加。节目中,律师、评论员对石老板进行现场调解,不少民众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石老板“识大局”。
石老板在节目中,则情绪稍显激动,不屑地说“你建共享大院不建共享大院,你爱建不建。一句话,你建你建去”。
经过调解,石老板在节目中态度有所软化,也答应搬迁了。王翰林说,但实际上,录完节目后又反悔了,张口就要200万赔偿。理由是,汽修厂要搬迁就要重新找地,重新养客,这些都是损失。后来双方继续谈判,从200万谈到15万。
石老板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万是投入的房租,而不是赔偿,也没收到赔偿。最后搬迁时,收到了退回的房租款14万元。他说,之所以在节目中答应,后来又反悔,是以为能拿到50万赔偿,实际上却没有。
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谈小燕研究基层治理多年,她全程参与了石油大院的疏解过程,同样对石老板的反复印象深刻。
谈小燕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基层,今天谈好明天反悔的事情非常多,哪怕今天签了合同,明天也可能反悔。基层达成共识并不容易。
在搬迁规定时间前一天,石老板才撤离清场。
王翰林还说,在节目现场,石老板曾积极表态,称在大院居住以及经营20多年,对大院非常有感情。但他依然反悔,触动利益真比触动灵魂还难。有居民说,当初大院给汽修厂要的租金很低,这当然不愿意搬迁。
类似的困难事情还有很多,最后事情都在“谈”中解决了。此外,街道对大院居民进行了广泛调研,了解居民想要什么样的大院,不少居民也多次参加街道组织的讨论会。
大院改造的启示意义
如今的石油共生大院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不少官员在参观、调研基层社区治理时都会选择此地。
在社区管理上,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北京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这是一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该组织负责人李春鸿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大院占地8700平米,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2020年10月投入运行。
目前有党建、文化、亲子、养老、美食、便民等六大空间和一个街区工作站。服务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托管辅导,老人的家政护理服务,大学生就业双选会,单身联谊会等。此外,还有古琴、茶艺、合唱、书画、电影等各种文体活动,服务模式是公益加部分低偿。
对于未来发展,学院路街道书记郑鹏有自己的思考。他是在石油共生大院协调工作后期接任。他说,当初改造的本意是将一个脏乱差的地方管好,实实在在为民众服务,并未想将其打造为网红地。
郑鹏表示,后来运营一段时间后,民众认可,上级机关认可,后来媒体也认可,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下一步主要考虑如何将民生功能与社会治理功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民生功能就是围绕一老一小,建设长寿小院,新建幼儿园。同时,把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等精细化治理再提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生长、成熟、衰老的过程。石油大院(改造)是系统工程,既有物质空间的改造,同时也有社会治理的提升,动用社会资源大家一同参与,达到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他认为,共商是石油大院特点之一,城市社区治理应该是有温度的,就是说要有人文关怀,居民都来参与,参与的人也会有一种责任感。
“在实践中可以感受到,许多居民都非常关心且乐于参与公共事务。”谈小燕认为,石油大院的治理,最重要的启示是治理思维的转变。不单单是解决一件事,不单单是项目思维,而是治理方式方法的转变。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涉及到的产权单位,以及引入的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都参与进来,达成共识,形成共治格局。现在的石油共生大院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也能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便利,街道的很多会议、活动也都放到这边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