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大学生迎最难就业季 选择慢就业的人多了起来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北京 时间: 2022-04-29 19:33:18

经济观察报记者 任晓宁 北京报道4月26日一早,柳行来到学校图书馆,今天是幸运的一天,他抢到了座位,可以踏实坐下来准备本该在3月26日就开启的公务员省考。

柳行是一所财经类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他信心满满地考研究生,却不料赶上考生最多的一年,以3分之差落选。复试成绩线出来后,他开始找工作,又赶上了最难就业季。

“真的很难啊,”他前几天帮学院老师统计了一下班级同学就业签约率,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找到了工作,这些人大多数是去年秋招时签约的。今年考研成绩公布后,考研失利的同学准备就业,但合适的工作岗位很少。

即使找到工作的同学,对自己的工作也不是太满意。有人签了车企,每天6点多起床,晚上8点多回家,每月工资四五千元。有人去了外省,工作工资水平和老家差不多,现在想辞职回老家了。

柳行不想去民营企业,他想去有事业编制的单位,或是高校、国企,但这些地方招聘要求研究生起步,以他目前本科生的学历,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现在一边准备考公务员,一边继续二战考研。

截至2022年4月中旬,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只有15.4%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一数字低于去年的18.3%。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中,46.7%收到Offer,低于2021年的62.8%。2022年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

“高校毕业生的CIER指数(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创了新低,比2020年一季度还要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疫情下的就业季

柳行心里最近很不踏实。

不踏实不是因为考研失利,2月份看到成绩后,他难受了一阵,但这股难受劲已经过去了。现在他的忐忑不安,更多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

原本他计划好了,先准备3月26日的省级公务员考试,再写毕业论文,等考试成绩出来后,看结果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开启第二轮考研。

但3月份蔓延至今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3月后,国内疫情反弹,本土新增病例增加,全国各地陆续有疫情病例出现,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北京等一线城市都有病例出现。柳行所在的城市当时没有病例,但也在3月初宣布延后公务员考试。4月,他所在城市有了病例,城市宣布静态管理,考试时间更是无限延期了。

“没有deadline,没有目标,有点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挺难受的。”他之前照着3月26日考试日做好了计划,每天按计划学习。现在,考试日期遥遥无期,尽管每天也在图书馆复习,但在不知道考试时间的情况下,就特别没精神。

他“倒霉”的室友受疫情影响更多。室友去年报了杭州的公务员考试,坐飞机去考试的路上,杭州宣布推迟考试时间,他下飞机后才知道这个消息。今年3月份,考试时间又推迟了,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考试一直无法进行。

4月底在北京成功找到工作的杨攀,也受到疫情影响。他签约了北京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不是最理想的工作,但是收到的offer中最好的一个了。

杨攀是一个喜欢未雨绸缪的毕业生,大学期间创过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原本,他在上海认识的朋友邀请他去上海工作,但因为近期上海疫情,他不敢去了。

“疫情影响还是蛮大的,可选择的工作机会变少了。”现在疫情形势不明朗,他只敢在北京投简历,杭州、深圳这些工作岗位较多的城市,他也不敢去了,“万一中途遇到疫情,麻烦就大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告诉记者,今年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往是高校毕业生吸纳量较大的城市,今年这些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正受到冲击。

“今年春节后,各大城市疫情反复,互联网和教培等以往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行业裁员,均构成不利影响。”毛宇飞告诉记者,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但工作机会正在缩水。尽管有通信、电信、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新兴产业出现,但无法完全填补互联网、教培需求缺口。疫情之下,小微企业招聘需求受到冲击,大型企业需求缩紧,就业景气明显下降。供需不平衡之下,毕业生焦虑感加重,也愈发内卷了。

找工作太难了

接到记者电话时,吴舒正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这是她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机会,今年2月投出海量简历没有回应后,她一度想要放弃,“干脆不找了,摆烂了。”

吴舒是一所一本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由于读书期间实习经历较少,一开始投的简历都没有回信。后来,她在B站学习数据分析,学习做项目,渐渐有了面试,但只有一面,后续又没消息了。

她刚开始投简历的时候,对公司要求会高一些,现在已经降低了要求,但仍然没有收到合适的offer。目前实习的公司有转正机会,她希望能留在这里,“现在找工作太难了。”

2022年毕业的应届生,恰好是第一批“00后”。他们走出象牙塔的第一课,就是就业率降低的冲击。身处其中的他们,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与焦虑。

智联招聘做了一份有1.8万份样本的大学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毕业生供给侧明显承压。其中,61%的毕业生认为找工作非常难,就业是非常有压力的一件事。

“目前一半的毕业生没有拿到offer,他们的期望月薪正在下降,签约月薪降幅更高。一些重点高校的优秀学生,去年平均签约月薪7395元,今年只有6507元,预计后续会降的更低。”智联招聘副总裁李强告诉记者,今年这届毕业生很务实,已主动降低就业期待。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的6711元下降约6%。今年愿意去中小微企业的人也在增加,2022年选择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3.6%、34.4%,高于2021年的1.8%、28.7%。“这正是就业压力加大下的务实选择,与期望月薪下降表现一致。”李强说。

柳行去年秋招时投过几份简历,当时也感到了挫败。他是管理类专业学生,但这个专业的招聘方只要985、211高校学生,研究生更有竞争优势。“投简历时,小公司才要你的简历。大公司招人变少了,很少在我们这招。而且我们虽然也学过代码编程,但在学校学的都是皮毛,一般大学毕业后,需要再去代码学校继续学习,才有找到工作的可能。”

去年5月,柳行的学校组织了一场师哥师姐考研、工作经验分享会,师哥师姐分享考研经验时,下面听讲的大学生争前恐后提问,分享考公务员经验时,有一半人感兴趣,分享找工作经验时,几乎没人听了。

“都不太想找工作,因为的确找不到好工作。”柳行说,他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是对考研更热衷,都不愿意找工作。

智联招聘调研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就业,比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这是继2021年之后,毕业生连续第二年出现就业比例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的人比例上升。

李强告诉记者,毕业生不愿意就业的原因,可能与求职难度加大有关。智联招聘发出的问卷有一个就业去向的问题,不就业的人排名第一的原因是就业压力,占比47.6%。他们找工作时受到挫折,看到提高的的招聘需求,以及宏观环境感受的压力,都影响毕业生对于就业的心态。

即使成功找到工作的杨攀,也没有太多欢喜,他更有一种惆怅以及仓促的感觉。他的理想工作是去互联网公司,但今年互联网行业集体裁员,他已经主动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参加过一线大厂的面试,同组竞争的都是名校硕士、海外硕士,即使这些优秀的人有充足的项目经历、实习经历,但在大浪淘沙环境里,他们依然“卷疯了”。“我的个人经历可能跟不上,即使进去之后,很可能也只是边缘岗位。”而且,今年互联网公司裁员,裁了上年招来的应届生,这也让杨攀感到危险,他现在更倾向快速找一个工作,即使不完美,也可以用来过渡。

杨攀现在正在一家公司实习,五一后就要去新公司入职,同时,还需要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前后工作交接,“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下,所有的一切都很仓促。我仿佛被推着退出了学生这个行业,成为了一个社畜。”

因为疫情,杨攀有8个多月时间没有到过学校了,他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这不是他想象中的毕业生活。按照他本来的规划,毕业时会有一个毕业旅行,纪念自己学生时代的结束,现在却哪里都不敢去了。并且,新公司的offer是有时效性要求的,他觉得还是要抓紧时间入职。从目前看,今年就业形势的确很严峻,3月他投过的一些岗位,4月已经下线了,说明工作岗位正在缩水中,“还是要抓紧,”他又重复了一遍。

可能刚刚开始

虽然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但大学生就业率的降低,有可能会持续。

李强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更加求稳求优,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宁可不工作。“以前是找到工作就OK,现在签约时间会更长。”

2022年,毕业生选择慢工作的比例上升。今年15.9%的人选择慢就业,同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慢就业就是暂时不工作,先休息一下再就业。

与去年相比,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明显上升。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1届选择深造的硕士研究生只有4.3%,今年提升到11%。考研热很有可能变为考博热。当前博士仍稀缺,且薪资比硕士高1倍,很多人因此选择考博。

吴舒6个室友中,目前只有一个成功找到了工作。另外5个人,她正在实习,1个考研成功,2个继续二战考研,2个正在考公务员。

“不考研就找不到工作。”柳行对此也很无奈,他自己也知道,考研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工作,现在本科遍地走,明年考研人数更多,形势非常严峻,过几年,也有可能“研究生不如狗”,但现在他想不了那么多了,至少有了研究生学历后,能有个工作“敲门砖”。

前几天,中国人民大学开了一场女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相比男大学生,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一些,从2022届应届生求职结果来看,男性毕业生签约率为女生的两倍有余。“劳动力市场要关注弱势群体就业,”曾湘泉对记者说。

作为国内顶级高校的学生,人大毕业生并不缺少工作机会,曾湘泉指导的几个研究生也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有的去了腾讯,有的去了投行,有的考上公务员,还有去航天机构的。但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正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曾湘泉认为,国家应该出一些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他还发现,当前学历升级现象严重,很多地方招人只要博士、硕士,即使人大的学生,本科生毕业后选择不就业,继续考研究生的比例也在增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需求和市场上工作岗位的供应正在脱节。2022年招聘需求最多的岗位是:销售、房产交易、管培生、普工、技工。大学生求职最多的岗位却是:行政、销售、人事、管培生、文员。“结构性问题还是很突出。现在语言类、人文社科类、管理类学生拿到offer比例比较低,在人文社科中间,比如法学失业率很高,已经超过30%。”

曾湘泉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重概念或重理论。“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包括师资的结构,这些年来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促使学校去改革。”

李强也认为,高校应该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当前高校理学、工学比例并不高,经管类比例很高。但从毕业生签约率看,理学、工学、医学等专业型学科毕业生今年就业情况较好,其中29.5%的理学求职毕业生已签约,岗位需求旺盛。而经管类、人文学科等专业签约情况排名靠后,89.5%的经管类求职毕业生目前仍未签约。之后几年,会有更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会有更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

曾湘泉告诉记者,做好年轻人培养,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短期遇到的就业困难并不可怕。从长期来讲,怎么样去解决这些人才资源的开发,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人才储备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应受访者要求,柳行、杨攀、吴舒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任晓宁经济观察报记者

TMT新闻部资深记者关注并报道TMT(科技、传媒、通信)领域重大事件,擅长行业分析、深度报道。联系邮箱:renxiaoning@eeo.com.cn微信号:tangtangxiaomo

标签: 经济观察报 智联招聘 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