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1万变50万”,散户投资神话不能只看收益率-焦点简讯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时间: 2022-10-23 16:47:06

红周刊 特约 | 张俊鸣

在A股,长期投资的奇迹会不会在散户身上发生?最近一则“1万变50万”的散户投资神话算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根据媒体报道,有位浙江股民在2008年9月买入某只股票之后就14年多没动,直到最近偶然发现当年投入的1万元已经变成了50万元。14年49倍的收益率秒杀众多投资大佬,在此之外,笔者以为,A股市场是有长期投资土壤的,且能实现稳健收益。

“三对投资”创奇迹


(资料图)

“幸存者偏差”复制难

从公开报道来看,这位创造投资奇迹的股民陈先生属于“三对投资”,即在对的时间,买入对的股票,采用了对的持股周期。所谓“对的时间”,指的是陈先生在2008年9月买入股票的时候,上证指数已经从6124点调整到2000点附近,接近熊市底部区域;“对的股票”指的是他买入的品种在接下来的14年走出长牛走势;“对的持股周期”指的是陈先生低位买到长期牛股之后,能够一路拿到现在。

“三对投资”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做到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容易,三项全部同时做到更是“不可能的任务”。比如说,买入的时机来看,2008年9月现在看起来是低位,但当时是熊市持续杀跌的阶段,人气极度低迷,后来又有全球金融海啸出现,敢在这个时间点抄底的投资者本身就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从上证指数的走势来看,如果陈先生在2000点抄底买入,后面还要被套起码三个月以上,账面浮亏还不少。而买到长线牛股,即使专业投资机构也不敢打包票,同期上市公司到现在能够达到陈先生账户收益率的也仅有5只,可谓凤毛麟角。至于持有时间,陈先生持有了14年多,而巴菲特持有比亚迪大约也是14年不动,所以即使是全世界范围看,可能也没几个人能有这样的定力。因此,陈先生的投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哲学中的“幸存者偏差”,很难简单复制。

除了“三对投资”之外,陈先生能够创造投资奇迹,恐怕还有一个因素是这笔钱对他来说只是资产的一小部分。

“买在低位”是成功的一半

虽然“1万变50万”可能是无法再现的“孤本”,但对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毫无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在陈先生的“三对投资”中,最值得借鉴的是“买在低位”。相比买到长期牛股,买在低位的难度更小一些,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息率、市盈率、市净率、股债性价比等一系列客观指标,再结合市场长期走势进行判断。当然,这里的“低位”并不是市场的绝对低点,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未来十年绝大部分时间不会触及的位置。即使买入之后仍有低点,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加码补仓,或者耐心持有来实现长期收益。可以说,“买在低位”就是投资成功的一半。

如果从几个指数来看,从2008年9月1日到今年9月1日,沪深300指数累计涨75%,中证500指数累计涨174%,中证1000指数累计涨228%,国证A指累计涨178%,而反映开放式基金平均表现的开放式基金指数涨166%。如果投资者能够取得和这些指数类似的收益率,即使没有“1万变50万”的暴利,同样可以跑赢通胀,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资产配置助推稳健收益

相比2008年的陈先生,如今投资者有更多的可能创造较高的稳健收益。2008年的时候,投资者除了像陈先生那样直接买入股票之外,一般只能通过主动型公募基金来进行间接投资。而现在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指数型基金众多,如果看好指数长期螺旋式上升带来的长期稳健收益,只需要买入相关的指数基金即可,敢于在相对低位买入的投资者收益并不会太差。

当然,即使是敢在低位买入,又有合适的投资工具,也未必能保证一定能实现稳健收益。如果太早加杠杆买入,同样存在因为巨亏而被强制卖出的风险。笔者认为,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资产配置才能在股市上实现真正的稳健收益。其中,规划好自己的现金流,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将闲钱长期投入指数基金,才能确保买得到、拿得住。惟有做好资产配置,在满足日常现金流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投资,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长期投资。其次,在投资股市等权益类品种之外,也需要适当纳入债券、黄金等和A股关联程度较低的基金品种,可以降低账户资产波动,在出现超预期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先动用这部分品种的投资,减少对权益类投资的干扰。也只有做好资产配置,敢于低位买入,才有可能让股市成为投资者资产稳健增值的场所。

投资者

(本文已刊发于10月22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标签: 资产配置 长期投资 指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