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为每个地球人造2支笔:这个浙江小镇藏着中国经济活力的秘密-全球速读
县域经济,才是中国的底色。
正解局出品
(相关资料图)
前不久,抖音上一位81岁老奶奶突然火了。
原因是在这个年轻人都想躺平的年代,81岁的老奶奶还每天坐在桌前组装圆珠笔8个小时。
不过,81岁的老奶奶还不是在这里工作年龄最大的。
在这个特殊的制笔服务站,有很多都是80多岁的老人,最年长的已经有88岁。
有网友疑惑,这么大年纪,本应该享受生活,为何还要出来务工?
服务站老人自己说出了原因:
老人的孩子平时都在外面,自己闲在家里也无事可做。
在这个套笔服务站,既能和老姐妹们聊天解闷,消磨时间,又能挣点零花钱。
圆珠笔的组装也不复杂,一年就能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
同村的好多老姐妹都相约来到了这里。
视频中的老奶奶生活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所辖的分水镇。
提到分水镇,有些人可能比较陌生。
但说到桐庐县,大家肯定之前有所耳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快递之乡”。
三通一达等300多家快递企业都从这里相继诞生。
分水镇是桐庐县的副中心,有着中国“制笔之乡”的美誉。
但凡来过分水镇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
这是一个大山之中常住人口不到6万的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却能够比肩国内很多一线城市。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制笔之乡”,截止到2017年,全镇共有制笔及配套企业992家。
其中制笔企业613家,配套企业379家,各类制笔注塑设备7321台,具有年产180亿支笔的产能。
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能一年为每个地球人造2支笔!
靠着组装圆珠笔,分水镇年生产总值达79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5.7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分水镇已经形成了包括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配件制造、整笔生产、物流运输、贸易销售等各个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看着眼前的繁荣,谁能想到40年前,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却彻底改变了全镇人的命运。
时间拉回到1977年,当时分水镇儒桥村的当地居民发现山上的细毛竹,特别适合做圆珠笔的笔杆。
那时正赶上国家恢复高考,学生群体人数激增,市场对圆珠笔的需求大增。
在村民的建议下,敢想敢干的儒桥村领导就在村里的大礼堂里办起了第一家笔杆厂。
制笔这事就从这开了个头。
到了80年代,赶上我国兴起了“塑料革命”,竹杆圆珠笔渐渐被塑料圆珠笔取代。
原有的竹杆加工业务受到了挑战,遇到了难题。
但也让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看到了商机。
之前给别人代加工竹杆笔杆,利润太薄。
不如自己买设备,自己生产塑料圆珠笔!
说干就干,浙江人骨子里的坚韧在创业初期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技术,那就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制笔厂去学。
没有设备,那就去买大城市淘汰下来的二手注塑机。
没有厂房,那就把自家的客厅或猪圈改造一下,放上设备就生产。
没有人员,那就从小孩到老人,家里老老少少齐上阵!
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分水镇制笔行业实现了第一次的技术革新和产业改造。
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模式,在镇上快速传播。
本钱少,门槛低,启动快。越来越多的家庭作坊开了起来。
但也因为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产业,利润非常薄,一支笔才赚几分钱。
很多来当地考察过的外地官员,一听说每支笔只赚几分钱的利润,都一直摇头。
但分水人并不这么看,在创业初期,不要看不起这几分钱的利润。
只要把小产品做大,产业链做全,小小的圆珠笔同样能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法宝。
举个简单的例子,圆珠笔看似简单,但在分水镇也有自己的一套细分产业链。
A家专门生产弹簧,B家专门生产塑料笔杆,C家专供笔芯笔尖,D家组装生产。
就是这样一条微利的产业链,盘活了当地经济,形成了“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
圆珠笔看着非常简单,80多岁的老人都能轻松组装。
为何分水镇却能把一支笔玩成了几十亿的大项目?
首先,最大的原因在于“人”。
分水镇位于浙江西部的丘陵地区,四周群山环绕。
不仅交通不便,资源也匮乏,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基础。
但分水人就是靠着一股子钻研劲头,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打造出了“分水模式”。
来自安徽的小程对这一点理解得就很深:
“这里的人个个都想当老板,兜里只要有几千块钱,就想着如何能让钱生钱,琢磨怎么去创业,退一万步讲,哪怕买股票买基金,也不会让钱白白地存在银行。”
在分水镇街头,你很难找得到棋牌室,按理说当地人均收入都这么高,应该好好潇洒才是。
镇上最大制笔企业的老板娘解开了这个疑惑。
白天男人们都在外面谈客户,女人们在家里抓生产,晚上老公回来继续在厂里盯质量。
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没有订单就要关门,哪有时间来打牌?
确实,每到假期,能看到很多外地上学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在家门口组装圆珠笔。
孩子们都开玩笑地说道:没有一个分水镇的孩子能逃过套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如果分水镇也有资源、交通、信息等先天优势,可能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正是因为没有任何优势,才造就了分水人出色的经商头脑,“逼着”分水人想办法走出去。
其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分水镇制笔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作用,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强势推动,才实现了产业的高速发展。
一开始,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改变家庭作坊式的零散经营,政府规划用地3006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3500万元,在当地设立了制笔特色工业园区。
完善了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企业贷款、技术研发中心等配套服务项目。
为了积极引导家庭作坊入园,哪怕这些企业资金不够,厂房用地的费用也可以先欠着。
后来听到客户反映,小作坊出来的圆珠笔质量不行。
为了整体提高圆珠笔的品质,当地又在镇上成立了“省级圆珠笔质量检测中心”。
从技术和生产上,为企业出谋划策,解决质量问题。
谈到税收,一直是很多企业最头痛的事。
但在分水镇,党政领导班子为了鼓励生产,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可收可不收的税不收,可罚可不罚的款不罚,可占可不占的便利不占。
除规模企业和一般纳税人企业以外,其他制笔及配套企业均以用电量折算销售纳税。
在全县所有乡镇中,这是唯一的征税方式,为分水制笔的发展创新纳税模式。
同时,政府也对制笔企业做出技改贴息、贴补政策。
自2008年以来,县政府对引进先进设备给予25%的财政补贴,镇政府也给予相应的配套。
彻底为企业减轻包袱。
如今,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推动,未来制笔行业仍将面临挑战。
早已预见到行业发展的分水人,也开始了第二次的转型升级大戏。
40来岁的程斌就是其中一位,他一手打造的晨乐笔业,起步于2009年,在这个镇上算是晚辈。
但凭借着技术和创新,如今的企业发展迅猛,实现了“弯道超车”。
归根到底在于营销思路的不同。
程斌刚入行时,干的也是传统的圆珠笔组装路线,但发现这种低端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转型,做门槛更高,同时利润也更高的金属礼品笔。
生产一支高附加值的礼品笔,利润远超十支圆珠笔的利润。
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但程斌非常有决心。
2016年,他就花费200多万元,对原本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生产设备再次升级。
如今每15台设备,只需要2位工人就能操作管理,产品生产不仅效率高,质量也更加稳定。
经过几年的耕耘,程斌的产品也登上了大舞台。
他生产的笔先后被选为G20峰会礼品笔,博鳌论坛、金砖五国会议等国际高端会议礼品用笔,逐渐形成了分水制笔的一张名片。
如今,越来越多的分水镇制笔企业都在不断创新。
一端是记号笔,一端是签字笔,还能用自动弹出的美工刀裁断胶带,这种为快递员设计的专业用笔,也得到了顺丰等龙头快递公司的青睐。
从制笔大国到制笔强国,关键在创新,在品牌,如今的分水镇正努力打造中国的“礼品笔之都”,通过不断创新的文创,为产品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抢先的意识,不屈不挠的坚持,政府的大力扶持,才有了这个制笔之乡的辉煌。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这些地方的转型之路,这既是当地政府的命题,也关乎着中国经济的命运。
我们相信,比起光鲜亮丽的一二线大城市,庞大的四五线小县城,更能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