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4再洗牌,“一体化”洪流下,光伏竞争格局生变
昔日格局稳定的组件环节如今竞争尤为激烈,不仅新品迭出,在出货数据上也是你追我赶。前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TOP4组件企业序位再更迭,隆基超30GW重返第一,天合位居第二,晶科、晶澳位列第三、第四位置。
与上半年数据相比,第三季度TOP4组件企业的出货数据均超10GW,晶科、天合和晶澳的前三季度组件出货量更是超过了去年全年。
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通常越靠近产业链上游盈利水平越强,靠近下游盈利水平越弱,一体化布局均衡了这种落差。尤其是在供需矛盾较为激烈的2022年,一体化企业各环节匹配程度较高,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实现稳健经营。从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天合、隆基、晶科企业净利润均较去年有大幅提升,最高上涨150%以上。
(相关资料图)
隆基绿能(601012)以870.35亿元营收和109.76亿元净利润居首,晶科营收527.72亿元,增幅117.4%,晶澳科技(002459)实现净利润32.9亿元,同比增长150.66%。
在一体化布局上,天合光能和阿特斯在今年加码布局。6月,天合宣布在青海西宁拟投建年产30万吨工业硅、年产1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35GW单晶硅、年产10GW切片、年产10GW电池、年产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8月,阿特斯在青海海东签约了600亿元投资项目,包含工业硅、多晶硅及年产10GW组件的一体化光伏制造产业基地。
而通威入局组件,再次体现了一体化的势不可挡。自8月起,通威相继中标央、国企组件集采,据统计,截至目前通威组件中标规模已超7GW。身为硅料、电池双龙头,通威在组件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凸显。8月份,通威以1.942元/W斩获华润电力3GW组件集采大单,在国家电投3年12GW框招中,通威投标价格为1.845元/W,较晶科报价低0.035元。
在集采中标上的一鸣惊人,仅是通威进军组件的开端。9月22日,通威公告将在江苏盐城经开区投建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加之已有的6GW产能,全面达产后通威组件产能将超30GW。
整体来看,当前大部分企业已经完备硅片-电池-组件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上延伸,布局多晶硅及工业硅环节。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布局从工业硅到电站系统的深度一体化企业已有近10家。
(上述仅统计自主投资,未含合资企业)
上游企业如东方希望、合盛硅业(603260)等更是向下进行了彻底的一体化布局,合盛硅业业务还涉及到光伏玻璃制造。个别企业仅剩一两个环节缺口,如上机数控(603185),其产业链包含工业硅+硅料+硅片/硅片设备+n型电池片+电站,仅余组件环节尚未布局。
可以预见,在一体化阵营日趋壮大的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倾向于综合能力的比拼,具备研发、创新实力、经营稳健的企业赢面更大。另一层面来看,是否有企业在一体化扩产中迷失方向,背上沉重的资产包袱,最终走向败局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