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负增长”到“初婚创新低”,别动辄就拿“压力大”说事儿-全球快消息
近20年初婚人数
(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年鉴2022”中的两项数据先后在网上引发热议。先是“人口负增长”的关键数据显示,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后是“初婚创新低”,创下自1985年以来新低,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200万人。
之所以将这两项数据放在一起说,就在于生育和结婚存在从属社会建构关系。起码从宏观层面讲,结婚率和生育率存在相关联系。当然就各自的风评来看,其实也有相同的部分,最典型就是“生不起”和“养不起”对应的“压力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力大”确实可能导致“不生”或“不结”,可问题是,回到“人口负增长”和“初婚创新低”上,“压力大”也只能作为部分解释而存在,而非是作为绝对解释而存在。换句话说,导致“人口负增长”和“初婚创新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即便人们竭尽全力归因,也只能找出主要原因,而非可以找出所有原因。
就拿“人口负增长”来讲,单纯地拿“压力大”解释,好像也是通的,因为它比较迎合部分年轻人的想法。可问题是,回到更普遍的现实,我们会发现很多经济条件好的年轻人也只生一个或是选择丁克。
而且同样解释“人口负增长”,有人还往“新冠疫情”上扯:其一、疫情导致死亡人口增加;其二、疫情管控带来的不便影响家庭生育决策。乍一看,好像也是通的。因为它比较迎合部分年轻人的情绪。
举这两个因果推导的例子是想说,不能因为自己所认为的原因恰好能解释现象,就觉得自己所认为的原因就是因果推导的真相。而是要清楚,普遍性的归因终归是模糊的,它只能代表方向性,却无法揭示个殊性。
强调这一点,是想告诉那些动辄就拿“压力大”说事儿的年轻人,“不生”或“不结”是个一言难尽的话茬。毕竟关于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育实在是太复杂了。而“压力大”、“女性崛起”、“彩礼太高”、“家暴”、“政策”等等,也只能各自基于偏重进行相关阐释,而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往往又是另一番景象,很难一概而论。
要知道,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婚育之于传统文化建构和基本社会建构的那套理论正在被部分年轻人更新。最典型如“重男轻女对应的传宗接代思想”和“不结婚的人生是失败的观念”,已经正在被“生男生女都一样对应的养育重在过程”和“重在自我感受”所取代。就此而言,也就能理解为何近几年离婚率始终居高不下。
也就是说,生孩子不再只是为单纯地完成家族使命,而是真正感受生命与生命的连接体验。同样的,结婚也不再是为避免失败的人生,而是真正寻找伴侣的过程。毕竟为结婚而去结婚,多半只会陷入问题的死循环。
比如,有的父母催婚时,担忧子女结婚晚被剩下,可真要是子女婚配不和谐,又担忧子女过得不幸福,以此类推,问题永远解决不完,所以最终只会留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悲叹。谈及这个问题,并不是彻底否定父母催婚,而是想说,如果动辄把某件事情的结果归结于某一原因,很容易造成“自我反噬”。
就拿高呼“压力大”才“生不起”或“养不起”的年轻人来讲,可能当彻底不再有生育或结婚的想望后,回首过往也会陷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悲叹。说到底,怎样选择都会“后悔”,但是跟着主流社会建构走,总还是更容易走得顺一些。
由此再去审视“人口负增长”和“初婚创新低”的问题,就算有人刻意往“政策”上推导,但是回到个体选择上,还是尽量基于自己的基本生活盘去全面决策生不生或结不结,而不是看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开始走向“悲愤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