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增速稳了吗?光大宏观:增速趋势性回升仍需居民预期改善
核心观点
事件: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4.90万亿元,前值1.40万亿元,预期4.08万亿元;社融新增5.98万亿元,前值1.31万亿元,预期5.68万亿元,存量同比增速9.4%,前值9.6%;M2增速12.6%,前值11.8%,预期11.6%;M1增速6.7%,前值3.7%。
核心观点:1月新增社融和信贷均触及市场预期上沿,企业中长期信贷延续强劲态势,政策引导和企业预期改善是驱动融资“开门红”的主因。企业端,疫情扰动消退、信贷政策引导和产业政策扶持,驱动企业信贷供需两旺;居民端,消费回暖驱动消费信贷环比改善,购房预期低迷和按揭贷“早偿”拖累按揭贷显著同比收缩;政府端,春节假期扰动叠加高基数,拖累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收缩。向前看,新增社融有望继续持平或好于去年同期水平,但增速的趋势性回升仍需居民预期改善,年中将是观察趋势性回升拐点的重要节点。
(相关资料图)
总量:融资“开门红”紧贴市场预期上沿。1月新增社融紧贴市场预期上沿,表内信贷是主要贡献项,债券融资是主要拖累因素。从融资方式来看,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7312亿元,是主要贡献项;企业债券同比收缩4352亿元,政府债券同比收缩188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收缩1770亿元,则是主要拖累因素。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的显著同比少增,主要源于信用债收益率维持高位,企业发债融资意愿较为低迷,并且在信贷政策支持下,部分企业融资需求转化为信贷需求。
结构:企业强,居民弱,购房预期和存量房贷利率是关键。企业端,疫情过峰驱动企业预期改善,叠加政策层较强的稳信贷诉求,企业部门净融资大幅同比扩张。居民端,伴随着居民消费的修复,消费信贷也呈现出环比改善态势,但仍弱于去年同期;居民购房预期和购房活动仍未改善,并且由于按揭贷款利率远高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按揭贷“早偿”倾向愈发明显,拖累以按揭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显著同比收缩。
展望:新增社融有望继续持平或好于去年同期水平,但增速的趋势性回升仍需居民预期改善,年中将是观察趋势性回升拐点的重要节点。
第一,企业部门融资的改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望推动新增社融维持较为强劲的态势。企业部门融资的持续改善,既有政策引导的支撑,也有企业预期改善驱动下的融资需求升温。向前看,一方面,政策层对于信贷投放适度靠前发力的诉求仍在,并表示要延续发挥好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信贷资源及配套供给有望保持充裕;另一方面,疫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扰动正在逐渐消退,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有望持续改善,信贷需求有望延续旺盛。因而,企业部门融资的改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望推动新增社融维持较为强劲的态势。
第二,社融增速拐点的到来,则需要居民部门融资改善的进一步加持。居民部门净融资的低迷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疫情扰动下,居民消费预期和实际消费支出均较为低迷,进而拖累消费信贷,在疫情扰动消退后,居民消费信贷有望逐渐修复;二是,居民购房预期低迷拖累按揭贷新增,同时,存量房贷利率明显高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则进一步加剧了按揭贷的“早偿”倾向,而居民购房预期的修复,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回升,仍需政策进一步加力以及一定的传导时间。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冠二次感染高峰超出预期,房地产链条修复节奏不及预期。
社融增速稳了吗?
融资“开门红”紧贴市场预期上沿
1月新增社融紧贴市场预期上沿,人民币贷款是主要贡献项,债券融资是主要拖累因素。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紧贴市场预期上沿(Wind一致预期为5.68万亿元,上沿在6万亿元左右),同比少增1959亿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0万亿元,紧贴市场预期上沿(Wind一致预期为4.08万亿元,上沿在5万亿元左右),同比多增9227亿元。政策引导和企业预期改善是驱动融资“开门红”的主要因素,但信用扩张强度和持续性的确认,仍有待于房地产链条融资的进一步企稳。
从融资方式来看,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7308亿元,是1月新增社融的主要贡献项;企业债券同比收缩4352亿元,政府债券同比收缩188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收缩1770亿元,则是1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因素。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的大幅同比少增,主要源于信用债收益率维持高位,企业发债融资意愿较为低迷,并且在信贷政策支持下,部分企业融资需求转化为信贷需求。
从融资主体来看,企业部门净融资同比扩张5785亿元,驱动1月新增社融实现“开门红”,主要源于疫情过峰后企业预期改善、信贷政策引导和产业政策扶持等多方合力。居民部门净融资同比收缩5858亿元,对新增融资的拖累再度走阔,并且连续15个月拖累新增融资,按揭贷款同比收缩仍是主要拖累因素。
企业和居民预期分化加剧
政府端,1月政府部门净融资同比收缩1886亿元,高基数是主要拖累因素。2023年跟2020年和2022年类似,同是“稳增长”诉求较强的年份,财政部也均在前一年度末提前下达了次年的部分专项债务新增额度,因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都有明显的前置倾向。同时,由于2022年已发行但未使用的专项债规模较高,2023年政府债券融资节奏前置的力度也就随之减弱,并且,今年春节假期前置到1月,也对债券发行工作日形成影响,两者合力促成了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的同比收缩,但这也意味着政府债券融资的波动性将有所平缓。
企业端,疫情过峰驱动企业预期改善,叠加政策层较强的稳信贷诉求,企业部门净融资大幅同比扩张。1月非金融企业部门新增信贷4.85万亿元,同比多增7227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显著高于往年季节性水平,企业中长期新增贷款已占新增贷款总额67.90%(6MMA)。归因来看,企业中长期信贷的主要驱动,主要源于疫情过峰驱动企业预期改善,以及政策层较强的稳信贷诉求,结构上信贷资源主要流向了基建和制造业等领域。
一则,疫情过峰后,企业产需两端景气度均呈现明显改善,生产扩张驱动信贷需求升温。1月制造业PMI分项数据显示,生产、新订单、采购量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均呈现大幅同比扩张,在实体企业产需两旺的驱动下,企业融资需求也出现升温。
二则,政策层稳定信用扩张的诉求依然强烈,国常会和信贷座谈会多次强调稳定信贷。1月10日,央行等部委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提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及时跟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延续发挥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表明政策层对于稳定合理信用扩张的诉求依然较强。
三则,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合力引导制造业信贷扩张。2022年9月7日,国常会要求“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2023年)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2022年9月28日,央行设立2000亿元以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在1月10日的信贷座谈会上,政策层再次提及“延续发挥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同时,已经披露的地方政府“两会”报告显示,逾半数省份提到继续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因而,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仍在合力引导制造业信贷扩张。
居民端,消费信贷环比改善但仍弱于去年同期,按揭贷同比收缩程度走阔。居民部门净融资同比少增5858亿元,其中,短期信贷同比少增665亿元,中长期信贷同比少增5193亿元。
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疫情逐渐过峰,疫情对居民生活半径和消费意愿的影响均逐渐走弱,1月非制造业PMI商务活动指数大幅扩张至54.4%,伴随着居民消费的修复,居民消费信贷也呈现出环比改善态势,但仍弱于去年同期。
另一方面,从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数据来看,1月商品房销售依然非常低迷,剔除春节假期因素扰动后,居民购房预期和购房活动仍未改善,并且由于按揭贷款利率远高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按揭贷“早偿”倾向愈发明显,拖累以按揭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显著同比收缩。
社融增速拐点仍需居民预期改善
新增社融有望继续持平或好于去年同期水平,但增速的趋势性回升仍需居民预期改善,年中将是观察趋势性回升拐点的重要节点。1月新增融资的开门红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企业部门净融资显著同比扩张;二是,居民部门净融资同比收缩程度再度走阔。
第一,企业部门融资的改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望推动新增社融维持较为强劲的态势。企业部门融资的持续改善,既有政策引导的支撑,也有企业预期改善驱动下的融资需求升温。向前看,一方面,政策层对于信贷投放适度靠前发力的诉求仍在,并表示要延续发挥好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信贷资源及配套供给有望保持充裕;另一方面,疫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扰动正在逐渐消退,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有望持续改善,信贷需求有望延续旺盛。因而,企业部门融资的改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望推动新增社融维持较为强劲的态势。
第二,社融增速拐点的到来,则需要居民部门融资改善的进一步加持。居民部门净融资的低迷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疫情扰动下,居民消费预期和实际消费支出均较为低迷,进而拖累消费信贷,在疫情扰动消退后,居民消费信贷有望逐渐修复;二是,居民购房预期低迷拖累按揭贷新增,同时,存量房贷利率明显高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则进一步加剧了按揭贷的“早偿”倾向,而居民购房预期的修复,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回升,仍需政策进一步加力以及一定的传导时间。
资金供需与利率走势持续分化
货币增速剪刀差显著收窄,资金活力明显修复。1月M1同比增速为6.7%,较上月上行3个百分点;1月M2同比增速为12.6%,较上月上行0.8个百分点。M1-M2同比增速由上月的-8.1个百分点收窄至1月的-5.9个百分点,资金活力显著修复。M1与M2增速的背离,表明企业活期存款扩张是驱动M1高增的主因,而企业活期存款的高增,一方面源于企业信贷扩张和销售改善,指向资金活力和经济复苏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于春节假期错位带来的低基数有关。
资金供需与利率走势继续分化,可能受到财政收支节奏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影响。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9.4%,M2同比增速12.6%,社融与M2同比增速差较上月走阔1个百分点,表明实体信用扩张速度仍明显低于货币扩张速度,在资金供需格局延续的背景下,资金利率持续上行,可能是受到财政收支节奏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影响。
向前看,宽货币力度随着经济复苏会渐趋缓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有望回落,资金利率中枢也将向政策利率温和回归。在疫情冲击逐渐减弱后,经济修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进一步增强,宽货币的发力强度可能会有所减弱。同时,在去年财政发力的过程中,消耗了部分往年财政结余资金和央行结存利润,推动了财政存款和央行结存利润向私人部门的转移,今年财政结余资金向私人部门的转移力度将会明显走弱。
因而,宽货币力度趋缓、财政结余资金转移走弱,叠加高基数效应,将会共同推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显著回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实体信用扩张增速轧差收敛,也将驱动资金利率中枢向政策利率回归。预计上半年DR007利率中枢有望回归至1.8%—2.0%,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点有望达到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