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当前动态:为什么说岭南是中国长期且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区域?

来源: 跟着地图看世界 时间: 2023-02-18 12:08:21

岭南,是中国长期且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区域。


(资料图片)

基于民间资本/资源的、全球化视域下的市场经济意识,深入民心,无论城乡;这是理解何为岭南?的起点。出了海,就算出了国,所以国家意识淡漠,但他们却很有自我,大海上谁都靠不住,唯有自己以及这条船上的人。

跟对一个老大,比什么都重要!海上,两船相争,团结且心狠、指挥有方的船老大就是爷儿!或许还有一个依靠:那就是妈祖!其他的?根本指望不上,这就是海上贸易民族的生死观。

岭南的村子,更多源自老百姓的自我组织。类似黄河以北的宗族村落因战争的屠杀极少,但因贸易的起伏而引发的波动时常,总不至于灭族毁村。

根深叶茂的村落,本土化的宗族……在省城有铺面档口,有本乡宗族的会馆,有钱有地有人,官家凡事儿都不敢招惹他们!

这就是岭南的乡土!

岭南乡村多是自己搏杀或天命给的,跟国家有啥关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们接受全球化贸易中的沉浮,但不相信国家宏大话语的歌舞升平!

岭南的村子认命,爱拼才会赢!乡村?藉由湾区的城镇化-工业化而链动变迁。粤北的县域:农村变了,老百姓到湾区打工,赚了钱,钱寄回老家,盖了新房,或在县城买套公寓,县城也就壮大了……一叶落而知秋!

经济全球化下的湾区—>落后农村的农民到湾区创业—>资金/工资回流/回馈乡村—>汇集县城,这基本上就是省域内“湾区—县城—小镇—乡村”之发展变化的基本运转模式。这是大势,也是规律。

传统农耕生产模式下的乡村,人口外流只是农民自己更想更美好的生活;传统农业能“养活”很多人,但“养不好”那么多人。乡村的“荒凉”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农村里没什么人住了,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率先实现了!

乡村振兴在于城市。城没戏了,安抚乡村,败亡的节奏啊!

农村人少了,但还是有人住的!县—>镇—>村是一个基于政治的治理体系。对于县域而言:优质服务的县城+配套完善的产业园+精致宜居的小镇+娴雅人少的小村,应该是常态了。

不过,县镇村体系仍是一个严峻的国家统治逻辑:现代农业以及粮食安全问题。县域治理不再是传统的针对本地农民的老模式,还得让外来的人愿意且能长远投资农田-农业,这很难有所突破的。

新农人需要的是更为透明化的治理模式,但需要制度耐心,慢慢构建。既要服务好“那些想进城但还未进城的本地农民”,更要服务好“那些想下乡但难以下乡的新农人”。

钱是湾区的企业辛苦赚来的,藉由官方的税收转移支付到了相对落后地区的县府。乡村振兴!钱要花在值得花的地方,什么是值得的呢?人!

2018年之前,几轮的乡村建设,乡村很舒适了几乎,但依然是“空心村”,这不是问题,这是省域城镇化发展的必然,喜庆!

但农田撂荒了,这也是规律:农民不想农地了,相比非农收入而言!但粮食安全不允许这样,这触发了国土空间管控与基层治理(从计划生育到保粮增产)的矛盾。

“空心村”、农地撂荒是合情合理的,但国家不允许!如何改善呢?猴急的政府想立竿见影,一个令人担忧的制度后果:基层政府的运动式乡村建设。

只是“看得见的村居”改善!机制似乎都未触碰,花的钱很多又在没什么人住的村子有啥用呢?顶多是过年的时候,那些一年回一次家的人才会说:“哇!村子里的路比城里还奢华啊!”

村子应该怎样呢?很多人进城了,村里人少了,但基本公服很扎实;农田很少撂荒,有新农人打理,农业收入跟城里差不多了,只是一份工而已;

形态上……依然是农村,但却是基于经济收入与社会认同的新农人-新乡居的范式了!

不接受乡村的自然选择,重金挽救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不是说不可以,机会成本是什么?要细细掂量一下!

标签: 经济全球化 粮食安全 机会成本